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学校新闻 >
 
天边不如身边 道理不如故事——高校思政战线眼中的《深度中国》
来源:湖北日报 日期 2018-05-05 18:55 点击:

让马克思讲中国话——拆掉知识的围墙,让政治常识流动起来

    “一定跟时事热点结合得很紧。”4月13日中午,听说《深度中国》课名,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丁茜给出这样的结论。
    她说:“现在的大学生非常关注国家发展,《深度中国》契合了学生的关注点和需要,又以一种学生喜欢的方式来展示,是一个很好的载体。”
    丁茜是全国思政课教学标兵,按照她的经验,一门思政课成功的关键是及时回应学生困惑,解答他们所希望解答的,“高校思政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释疑惑的过程。”
    “《深度中国》走红说明学生关心国家发展。”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献平说,理论是有魅力的,人是理性的存在物,当理论、理性被学生认同时,会产生情感共鸣,就打开了学生的心灵。他说:“思政课老师是国家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者,让马克思讲中国话,把书本语言变成教学语言,需要老师更多投入、持久付出。”
    4月11日下午,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邵献平老师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》课堂看到,课本纲要式阐述大学生就业、创业等问题,邵献平延伸讲述简历制作、面试方式和技巧等。整堂课学生抬头率很高,有的还认真记笔记。
    华中科大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闫帅有一句口头禅:“拆掉知识的围墙,让政治常识流行起来。”在他看来,知识可以获得,但不被理解时,学生就会觉得无趣无用。
    《深度中国》课堂之外,闫帅还主讲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。为拉近伟人和当代大学生的距离,他布置作业:请大家为毛主席做简历。
    新颖的教学方案,一下子激发了学生们的热情,学生做出了大量脑洞大开的作品。
    此前,一首《马克思是个90后》的说唱音乐从电视栏目火到微信朋友圈,通过这堂课,很多学生说,更增强了对伟人的崇敬和爱戴。

    让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——  “漫灌”和“滴灌”相结合

    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要求,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。
   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王祝福认为,《深度中国》是从“思政课堂”到“课堂思政”的一个探索,原来思政课是一门课,现在所有的课程都要有思政教育功能,这是整合力量,形成合力的“大思政”概念。
    王祝福主讲《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》。“学生从小学到大,知识点多少知道一些。相比之下,大学更要教会学生观察社会的方法。”王祝福分享心得,要将总体上的“漫灌”和因人而异的“滴灌”结合起来,让学生慢慢学会理性、客观、全面地看问题,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,跟着乱起哄。
   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的亮点是,以问题为导向的混合教学法。王祝福的“提案法”是该院8大混合教学法之一。他请学生模拟两会,递交“提案”。“漫灌”让大家对人大、政协,对国体、政体有了直观体会;不同的“提案”内容,让“滴灌”有了针对性。
    比如,有学生提出共享单车乱象问题,认为公众需要提高素质,政府还要加强管理。王祝福点评:“你还应该有市场的视角,你忽略了企业的作用。”这样,正好解释了课本上说的“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,更好发挥政府作用”。
    4月10日下午,在华中师范大学丁茜老师的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》课堂上,学生分组上台阐述话题。涉及课本“世界是普遍联系的”知识点,丁茜引入当天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博鳌论坛的讲话,以此拓展,播放新华社有关视频,阐释“人类命运共同体”。“形式助力,内容是王道。”丁茜说,课堂要有知、有味、有感,才能走进学生内心。

    让办法更管用—— “面对面”“键对键”两手都要硬

    互联网突破了课堂、高校、求知的传统边界,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。
    谁赢得了互联网,谁就赢得青年。旁听《深度中国》后,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陈训威说:“课堂用了两个移动交互工具,‘微助教’和‘微弹幕’,使用的频率分别为1次至3次,时间都不超过10分钟,恰到好处,是课堂轻交互的典范。”
    改变人的想法,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如何吸引学生主动靠近?
    华中科大的闫帅老师经常用一些新办法。比如,请学生每周到课堂上进行新闻播报,结合理论进行点评、引导。他在网上下载软件,将学生姓名导入,像抽奖一样,随机抽取新闻播报“主播”。弹幕、网络投票等,都是他经常使用的工具。他说,都说手机是“低头神器”,用好了更是“抬头利器”。
    人在哪里,思政工作重点就在哪里。采访中,很多思政课老师都建立了微信群、QQ群等,将对学生的影响延伸到课堂之外。
    邵献平老师认为,教师要对国家、社会、学生负责,不负责就会造成学生思想认识上的混乱、人生态度上的消极。他经常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,学生有事情找他,他也从不敷衍。
    华中科大的吴佳伦曾去英国留学两年,但他一直和思政课老师闫帅保持联系。吴佳伦说,十分感恩遇到一位好的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。
    王祝福老师说,有些学生毕业了一直保持联系,他们的感悟是,思政教育是管一辈子的。

编辑:xue

 
 
相关文章
 
 
 
信息预告 更多
 
 
栏目新闻